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我与语文老师的一次交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4 23:22:36
和语文老师沟通、交谈,
解题思路: 下面提供几篇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解题过程:
我与语文老师的一次交谈
新学年开学不久,五一班换了新语文老师,也就是韩老师。班里的几位同学就如何学好语文等问题先后采访了他,师生之间进行了一次次平等的对话。下面就是我的采访实录:
时间:九月十七日下午课间
地点:五一班教室
被采访人:韩老师
采访人: 宋安颖
宋:韩老师,您好!我想利用这个空间就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采访你,可以吗?
韩:可以。
宋: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您像我们这么大时,都喜欢读什么书?
韩:老师像你们这么大时,可读的书很少,学校里也没有什么图书可借。所以谈不上喜欢什么,几乎发现什么就读什么。如发现邻居家里有《三国演义》《铁道游击队》一类的连环画,尽管残缺不全,也看得津津有味。再者,就是听广播,如《闪闪的红星》。
宋:同学们对写作文都挺头疼,您说说写好作文有什么秘诀吗?
韩:写文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作为学生不能因艰苦而躲避写作。要说有秘诀的话,那就是多阅读,这样才能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再者就是养成记笔记的习惯。积累多了,就不愁没东西可写了。
宋:听说您过去的学生在《当代小学生》等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是吗?
韩:有其事。“发表”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要写出有较高水平的文章就要注意写事要写刻骨铭心的,写人要写出特点,也就是与众不同之处。同时,细节很重要。能打动人的地方一般都在细节上。
宋:您对我们学好语文有什么要求?
韩 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记课堂笔记的习惯,认真写字的习惯,阅读习惯等等
宋:上课时间到了,这次就到此为止吧,谢谢老师!
感受:虽然这次采访是利用课间,很仓促,但收获是很大的。我很满意。
我与语文老师的一次交谈
老师,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我祝你节日快乐。
老师,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在你还没有教我的时候,我很害怕和老师沟通,总觉得老师很可怕,不敢主动向老师打招呼,不敢向老师请教。可自从你来教我们开始,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老师了,性格变得开朗多了,看见了老师会主动打招呼了。
老师,我喜欢听你讲的课。你的风趣、幽默,让我时时盼望上语文课。你还为我们举办了许多课外活动,如:演课文剧、拍卖会、成语大赛等。你精心设计组织的活动,使许多同学得到锻炼,胆子大了些,性格开朗多了,敢于与同学交流了。因此,我们班不但成绩提高了许多,而且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就是从中受益匪浅的一个。
老师,我尊敬你,爱戴你,但是也想提醒你:不要偏心。因为你在抽同学回答问题时,总先抽好同学。好同学发言说错了,你说没关系,下次注意听。可当你抽到差生时,说错了,你就让人家站着或者惩戒人家。
老师,我请你以公平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同学,不论优生还是差生,希望你能够一视同仁。如果谁考试考差了,要想法使他(她)成绩更加好起来,可以告诉他(她):“你有所进步,要更加努力学习。”
你看过《十八岁的天空》吗?里面的老师就是鼓励人家向上、积极进取,以一颗公正、公平的心去对待同学的。
老师,你是一位辛勤的园丁,培育着我们茁壮成长;你是一位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我们高尚心灵;你是一位威严的父亲,打造着我们刚强毅力。
老师,你在我心目中是一个令人爱、令人敬的好老师。你塑造了我们,我们也会让你永远快乐。时光荏苒,转眼之间,二十年了,老师你还好吗?
老师,我想对你说:你的音容笑貌,你的举手投足,时常展现在我的眼前;你的关心,爱护,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你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至今铭记在我的心中;你和我们一起时的一切,都如同昨日历历在目。
老师,我想对你说:是你给了我学习的自信;是你给了我生活的勇气,是你给了我发奋发图强的动力,是你给了我奔向好前程的希望
。 老师,我想对你说:你是我开启智慧的敲门砖;你是我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你是我生活航程中的引路人;你是我奏响人生乐章的指挥者。
老师,我想对你说:如果没有你,或许我就会自暴自弃;如果没有你,或许我就会那么沉迷下去;如果没有你,或许就没有我生活的前景;如果没有你,或许就没有今天的我。 老师,我想对你说:感谢你风雨之中为我的遮挡;感谢你冰天雪地之时给予我温暖;感谢你对我的培育之恩;感谢你对我的知遇之情。
老师,我想对你说:新年到了,祝愿你健健康康,幸幸福福,和和美美,快快乐乐地度过每天!好人一生平安!!
我与语文老师的一次交谈
我写了一篇作文,作文的题目是《机会》。写完后找语文老师帮我修改,下面是我们师生二人的谈话过程。
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题记
师:“头脑”改为:“人”,如何?
孙:不能改的,因为第一,原文是是法国微生物学家细菌学的奠基人路易斯·巴斯德的话。这是权威的格言。如果要改的话,把“机会”,改为“机遇”,这是更准确的翻译。在古代汉构辞法中,往往用“头”代替“人”如“元首”(《尚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如“黎元”(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第二,从现代汉来说,这句话中的“头脑”比“人”好,因为人是抽象的,而头脑则比较具体,再则,头脑是人的局部,却是人的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所在。它能唤醒读者的记忆去补充其余部分。从形象构成来说,有特点的细节胜于整体。如辛弃疾的“春在溪头荠菜花”,不是别的地方没有春色,而是辛弃疾选择了局部代替整体。比整体更生动。
人人都喜欢成功,喜欢被别人羡慕的感觉,
师:把“羡慕”改为“赞美”,把“感觉”删去如何?
孙:不好,羡慕可能是无声的,如某种眼神,也可以是有声的,如赞美的语言。羡慕到一定强度,关系密切,才会用有声语言表述出来。 故羡慕比之“赞美”不但涵盖面要大,而且更贴切。
“感觉”二字,可改可不改。凡可改可不改,一般不要改,以免学生觉得一无是处,失去信心。
可是人人又都有些惧怕成功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比如时间,比如汗水。
师:这个句子不太顺,改为:“人又不愿付出必要的代价”,怎样?
孙:你改得有些道理,原文中“人人”把话说得绝对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害怕付出代价的。改成“人”,绝对化的意味就淡得多了,但是,还是不够到位。如果改成“人们往往”,就会委婉一点。把“惧怕”改成“不愿”,也不如原文更富于感性。
而即便是吃苦耐劳如黄牛般勤勤恳恳,也未必就能摘下成功的果实。
师:改成“有一种可能即便如黄牛般勤勤恳恳” 也未必就能摘下成功的果实。如何?
孙:这句肯定得改。前面说的是惧怕付出时间和汗水的代价,后面说即使如黄牛吃苦耐劳,这是思路的转折,要有足够的强调,光一个“而”。是不够的。你改得挺到位。因为这是核心观念,最好再强调一下,在这句前面加上一句:“然而,成功并不一定与汗水的付出成正比,”,把“有一种可能” 删掉。
所以,人们需要机会。
师:这一段逻辑上有些混乱,一定要突出“机会”的重要性。而且,这句太生硬了,改为:“这时候机会对于人的重要一定不亚于主观的勤奋和刻苦。”
孙:你这两句改得非常好。逻辑转折得到强调,主题也更突出了。如果允许吹毛求疵的话,把“一定”改为“肯定”把“人们”,改为“人”是不是更好一点?
然而机会不像空气,遍布每一寸空间。
它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寻找它的主人——也就是那些抓得住机会的人们了。之后的事情可想而知,人们得到了机会,就仿佛在去往成功的道路上插上了翅膀,越飞越高,最后达到理想的彼岸。
师:我想把“它总是在不经意间”到“越飞越高,最后到达理想的彼岸”以下全部删去。因为这一段是“转”,不可一下子就过渡到机会怎么怎么容易得到,而是突出机会的来之不易。
孙:你说“不可一下子就过渡到机会怎么怎么容易得到,而是突出机会的来之不易。”是对的,这里本该强调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重点在:对于没有准备的头脑,机遇就会失之交臂。因而,文章的思路应该落实在随时随地准备迎接、寻找机遇,抓住机遇,而不是机遇“寻找它的主人”。文章的毛病是思路偏移。但是,把此段全部删去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因而文章中还有可贵的话语,那就是机遇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的“不经意”。因为“不经意”,所以容易失去,最好把它反过来发挥一下,那就是要时时处处“经意”,这个“经意”,就是一种“准备”,属于心理“准备”,是最起码的“准备”。有了这个基础(经意),文章的逻辑大致可以了。但是,严格说来,还不够明确,为了更严密一点,最好从正面说明一下:“所谓‘经意’就是对一切看来平常的(把文章后面所说的 “如吃饭,睡觉一样”说法提到这里来)也不要放过,也要捕捉其中可能存在的机遇。”
这样,下面的一个很长的例子,在逻辑上就接得上气了。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那么一片羽毛。
师:这比喻来得很突兀,羽毛很含混,是什么没有说清,还不如把“一片羽毛”改为“一件事”,平实一点。
孙:这个批注也比较到位,先要把事情说清楚了(“一件事”),再作比喻(“羽毛”) ,不然就给读者没头没脑的感觉。
看着很轻,实则意义重大,那是我最在意的一次成功。
师:不如删掉。
孙:可删可不删的,尽量保留。
也就是那件事,让我懂得了如何面对机会……
那是小时候了,那时的自己。懵懵懂懂,也不知道怎么成功,怎么光荣。只是觉得站在舞台上,有那么多人看着你,为你鼓掌,真的很好。然而又不知道自己怎么有本事站在那么多人的面前。要知道,表演似赌局一般,表演的好,掌声雷动;表演的差劲,嘘声一片。要知道我自尊心强,万一要是面对一大片黑压压的倒喝彩,不哭出来才怪呢。然而,哪个孩子不愿意被别人多夸几句?所以爸妈常对我说:“你要做好准备,等到有了机会,就要懂得抓住,这样才能够成功。”对当时的我来说这固然是听不懂的奇怪的话,然而爸妈也未曾放松过对我的要求。练琴,对那时的我来说几乎就是一件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
师:与文章中心不符合,整段删去
孙:这一段文章的确有如批注所说“与文章中心不符”之处。
文章写的向往成功和惧怕失败的矛盾。其中有父亲讲的“等到有了机会,就要懂得抓住,这样才会成功。”这正是文章的主旨。只是作者没有抓住。完全删节掉,是比较消极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在逻辑上调整一下,先说自己向往成功,但是对可能的失败怀着恐惧。在练习钢琴的时候,也只是“懵懵懂懂”,只觉得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虽然,爸爸对我说过“有了机会,就要懂得抓住,才会成功”,我也感到有道理,但是,并没有和钢琴练习联系起来。
曾经以为日子就是这样如流水般哗啦啦的过了,
师:这句话要不要删节?
孙:这句话在逻辑上比较生硬,但是,也可以保留,只要在后面加上一句话“没想到机遇就在‘不经意’中降临了”,就比较顺了。
然而有一堂钢琴课,下课之际
师:这句在逻辑好像很生硬,删掉也不可惜。
孙:你是对的,关键在于“然而”,在这里不但多余,而且引起逻辑混乱。因为这里的上下文并没有转折的意味。
老师兀然说:“你也学了这么久了,这样吧,今年的新年音乐会给你安排一个节目,回家挑首曲子准备一下。”波澜不惊的一句话,却在我心中抹开层层的涟漪。
师:波澜不惊,明显用词不当,改为:老师很平常
孙:你说得很对。这不但是用语不当,而且导致在逻辑上自相矛盾。明明下面写的是内心“压了很久的梦被翻了出来”,“梦想成真的感觉”,不是“波澜不惊”,而是内心波澜涌动。
一个在心底压了很久的梦被翻了出来——紫色的绒布帘幕,金色的耀眼的灯光,舞台,观众……
师:我觉得,要与前面照应,应该改为:炫丽的舞台,狂呼的观众
孙:你这样一改,很简洁,而且有文彩。
不知道那时是怎样想的了,
师:这句话显然又是自相矛盾,刚刚说了不知那里是怎样想的,接着又说了相反的意思。删去。
孙:咱们所见略同。“不知道那里是怎样想的了”,和内心波澜的描写是矛盾的,删节是完全必要的。
只是心里有点不安,又有点“梦想成真”的感觉。
师:我想改为:“一会儿,我心里开始紧张不安起来。”
孙:改得也是很不错。固然“梦想成真”孤立起来也不错,但是,和后面的“开始发呆”不统一。
所以回到家里,
师:改为:一回到家里。
孙:改得很好。这里是时间上的连贯,不是逻辑上的因果,故不能用“所以”
第一次面对着熟悉的钢琴,
师:第一次,不通。删去。
孙:有道理。“第一次”,明显不妥,明明不是“第一次”。除了删节,还有一个也许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加上一个“好像”。不是“第一次”,而是“好像第一次”。
开始发呆:
师:改为:我竟然开始发呆
孙:好,有了竟然,就写出了抓住了机遇以后,感觉的变化,看见钢琴,就和以往不同了。
你怎么了,这不是你做梦都想要完成的心愿吗,为什么现在又打退堂鼓?往日沉默了那么久,为什么此时不敢展现自己的才华呢?你忘记爸妈常对你说的话了吗,机会来了吗?
师:改为:机会不是来了吗?
孙:改得是很好的。本来文章的主题就是抓住机遇,可是作者却用了一个疑问句,自我反问,并没有确定,就说自己“没有退缩”了。逻辑上有断裂。把它改为“机会不是来了吗?”就不是疑问,而是用否定的反问来肯定。加上一句“我内心仿佛有两个我在对话”,就加重了主题句的分量。但是,从文章的重心来说,这还不够分量。最好在这里,强调一下主题句,其次,把自己的体悟“不经意”再提示,进一步发挥一下,主题就不会在平面滑行在,而是有所发展册,有所深化了:
“我突然想到父亲的话‘抓住机遇,才能成功’多年的梦想啊,走向成功的机遇在不经意中来了,也可能在不经意中失去。”
师:再加上一句:“我内心里仿佛有两个我在对话。”
孙:这里加上的句子,不俗,使得主题深化了。
终于,没有退缩。于是我开始比平常花更多的时间;
师:删去。
孙:这句话,本来不一定要删,但是,太软弱,太无力。而且又有碍于思绪的连贯性。删去也好。
于是我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想象登台的样子;我开始期待,开始屏住呼吸期待着那属于我的光芒四射的梦。我想那是属于我的机会,既然我准备了那么久等待了那么久,那么,就让我抓住它,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师:把“就让我抓住它”改为“就让我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
孙:改为得精彩的是:“我终于战胜了另一个自己”,和前面的和另一个自己对话呼应。
那一天,到了。
师:改为“那一天果真到了。”
孙:可改可不改的,不改。
依旧是被闹钟唤醒,
师:改为“我依旧被闹钟唤醒”
孙:可改可不改的不改。
阳光洒在华丽的演出服上,很像是那么一回事。
师:改为:“我在镜中发现今天的自己真的好漂亮”
孙:原文“很像是那么一回事”。词不达意。这样一改,就明确提示了作者内心的快乐。
《天鹅》,
师:改为:“《天鹅》,对,我今天就演奏《天鹅》,我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我仿佛看见自己在天空翩翩飞舞。”
孙:加得好,这是重点,表达自己的激动,用抒情的想象,赋于双关含义,很生动。 改到这样程度,说明教师有相当的文学修养。
我将要在音乐会上弹奏的曲子。它正安然的躺在桌上,仿佛沉默,却又似乎是在积蓄力量,准备在一瞬间释放出来。
师:这似乎应该删节。
孙:我想这几句,挺精彩的,渲染作者兴奋,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对乐谱的想象,这是抒情,不过是通过对乐谱的感受,和前面的直接表达不一样,挺生动的,删去是可惜的。
妈妈没有说什么,
师:改为:“要上台了,妈妈没有说什么。”
孙:这里改得也有道理。连贯性加强了。保留了作者的含蓄的用笔:用母亲没有说话,但是,在眼神中有更多的话。
只是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注视着我,那眼神好像在重复着往日里那些话语“把握机会,就能成功。”
师:改为:然而她那充满期待的眼神一直注视着我,那眼神好像在重复着往日里那些话语对我的叮咛与嘱托
孙:这里改得也不错,如果要在全文意脉上更细致地推敲的话,这里说妈妈的眼神在重复着往日里那些话语“把握机会,就能成功”,是不严密的,因为前面并没有交代妈妈说过类似的话,倒是强调过爸爸说过。为了让文章的意脉(内在逻辑)更严密,如果把妈妈眼神里的话改成爸爸的,可能就更好了。
挽起头发,套上长裙,
我看着镜中的自己,喃喃道“这是属于你的,
师:改为:我再次。在属于你的后面加上“绝佳机会”。
加上“再次”虽然只是两个字,很含蓄,但是很有潜在量。说明不止一次地端详自己。而“绝佳机会”则是画蛇添足。
好好表现“。演出现场自然很是热闹,我静静地坐在后台,
师:把自然删节掉。
孙:“自然”,是多余的,删得好。
数着裙子上的小花。一朵,两朵……
师:改为:“等待着属于我的那一刻的到来……”
孙:数着裙子上的花朵,细节的内涵不清晰,不知是要说明激动还是沉静。删去也好。
“下面让我们欣赏一曲《天鹅》,带给心灵无限的抚慰,
师:改为:希望这首曲子能带给你心灵无限的抚慰
孙:原文有点断裂,这样,比较完整。
掌声欢迎!” 主持人的声音响起在耳边。
到我了,轮到我了。那么多天的辛苦,就集合在这几分钟之内了。走上舞台的瞬间,我仿佛看见上方机会闪烁着灵光。
师:改为:我仿佛看见一只美丽的天鹅在向我闪烁着灵光
孙:改得好,把抽象的“灵光”改为“天鹅”与前面的“天鹅”的乐意和想象连贯起来,形象的感染力就叠加起来了。
其他的已经记不清什么了,只是记得那时候的心跳很快,周围都是金色的光,我被围绕在一片光芒之中,伴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滑落,我的心也变得沉静下来。
师:先在这句后面,加上一句:“又回到了我扬帆启航的海港”这里要有足够的份量,:“悠扬的琴声响起,大厅里的我仿佛就是一只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长,指挥着键盘在音乐的海洋里驰骋,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淌,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也随着波浪远赴重洋……”
孙:这一段补充,好处在于,第一,这是全文的情绪的高潮,要增加氛围和感受的强度,要浓笔重墨加以渲染,;第二,很生动,从现实境界进入想象的境界,用了一些华丽的语词,强化了情感的力度。
停顿几秒,我听到了如雾气般向我袭来的掌声,那是属于我的掌声,
师:把“雾气”改为“潮水”
孙:改得好,把不恰当的比喻变成恰当的形象。
属于我的第一次表演的掌声;属于我准备太久、抓住机会取得成功的掌声,
师:删去。
孙:这是可以删节的,但是,最好保留“属于我的”。因为它很生动,又很有思绪含量的。非删不可的应该是“准备太久”那样可有可无的定语。
我笑了,笑里含着那些梦与泪,无限春风!
师:改为:笑里含着梦的甜蜜与泪的咸涩,终究还是无限春风从我的面庞拂过,只是不再无声无息。
孙:改得是很到位的。主要是在“梦的甜蜜”中增加了“泪的咸涩”,文章的思想分量就更重了。
这就是我的第一次登台,之后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已经忘掉许多了,然而这件事却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因为我一直记得:
机会,真的只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师:把“第一次登台,之后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删去。改为“现在登台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了,但我更加明白:机会,真的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孙:这样改动,是不错的。从结构上说,是首尾呼应。但是,这样的呼应,并不是最好的呼应。最好的呼应,是把主题句,名人格言再发挥一下。在重复了“机会只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后,把文章中自己独特的体悟点明一下:机遇往往来得是很轻易的,失去是也是很轻易的。所谓有准备首先就是对轻易而来的,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中看出潜在的机遇,紧紧把它抓住。
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都强调名人名言的重要,但是,却忽略了名人名言,是别人的,写文章就是要把别人的化为自己的,只有把自己的体悟渗透进去,文章才有可能深度,才有自己的生命。这样的首尾呼应才不会呆板的公式,才会有灵活性。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