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影评8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1 07:40:15
唐山大地震影评800字左右~
我要先从冯导的一条微薄说起,他在新浪的微薄上这样写道:遇热心人苦口婆心劝我治疗脸上的白癜风且免费献出祖传秘方,在此一并叩谢.这病在下就惠存了.不是不识好歹,皆因诸事顺遂,仅此小小报应远比身患重疾要了小命强.这是平衡.也让厌恶我的人有的放矢出口恶气.再者即使治愈,我也变不成黄晓明,顶多就一不用打底色的杜月笙.
凡事诸事顺遂,这是我们都应该明白的道理.中国人从08年开始,或者说从更远久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开始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灾难,无论外敌入侵,还是自家内讧,无论地震雪崩,还是干旱洪水.有人总说:多难兴邦.有人也说,这是轮回.不管怎么说,中国讲究的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就是讲求的一个“中和”和“以不变应万变”.
这部冯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你要问我哭了没.当然哭了.我是一个敏感的人,特别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细节感染,在电影当中,有各种各样的情节等着你,给你下几个催泪弹,如果你真的没有哭,我倒觉得不正常了.
毕竟,我们都是见过、甚至是经历过地震的中国人.相信很多的人都已经知道,这部电影是改编自《余震》,然后就上了一个讨巧的名字,其实讲的是地震之后的事情.这让我想起了《2012》,他们两者其实没有可比性,一个宣传的是灾难背景下的情感,一个就是典型的灾难剧.但是,两部电影的片名倒是异曲同工.《唐山大地震》这个名字一公布,马上就会有无数的人被吸引,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抱着灾难片的感觉去的.
关于冯导,我相信很多人有一个这样的认知,我在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听同学说,他是中国最本土的导演,他知道中国的观众需要什么,他也善于挖掘那些观众看不到的细枝末节,然后无限放大,不管是搞笑还是催泪,都自成一派,成为了现在中国最大牌的导演之一.你如果非要说他有什么大智慧也可以.不过在我看来,他是有很多小聪明,而正是因为这些小聪明,才让冯导变成了今天的又本土又大牌的导演.
我相信,拍摄这样一部有关地震题材的电影,是有风险的,也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对地震这个话题太敏感了,虽然像我这样的年龄没有经受过唐山大地震,但是我听父辈人说起,还有很多的内幕和各种民间传言.所以,面对这样沉重的话题,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心怀谦卑和感恩,去看待这种电影,而电影也基本上达到了我们的预期,但是,离开了地震,离开了我们心中的那些感通,还能说些什么呢?
这部电影绝对不是灾难片,如果你抱着去看灾难片的心情去,那么肯定会失望.地震的场面和时间也很短,只是加了一个2332的噱头,而从这32年上,也是把一家人的悲欢离合放在了一起,浓缩出了一部在地震背景之下的悲情剧.也就是说,即使你远离了地震这样的背景,这个故事是依然有据可依的,这就是小聪明的地方.
我曾经问过一位在唐山的朋友,问他看了这部电影没有,他说看了.我说什么感觉,他说没什么感觉,我又问那你家人呢?他说也都一般.就觉得假了一些,不够真实.我说哪里假?他说,感觉.
如果离开了地震这样的背景,这也就是一部家庭的伦理剧,如果这个家庭不是发生在地震的唐山,而是发生在其他地方,一开始的离散和痛苦,到最后32年到汶川的相遇,都可以作为一部不错的催泪弹.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如果,电影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这也造成了本来哪里都可以的故事,拥有了它的特性和特殊的地方.
不过可惜的是,电影在对人性的挖掘上,我觉得还略有欠缺.只是几个演员演的可圈可点,比如老戏骨陈道明,张弛有度,而镜头的感觉也堪称是一流,内敛之中的那种爆发力和对于大灾难面前的那种隐忍,看着着实让人揪心,张静初的表演也算中规中矩,虽然没有在《孔雀》中那么的有亮点,但是也已经不错,徐帆就是电影当中最大的催泪弹了,无论是歇斯底里的呐喊还是佝偻的背影,鼻子总是酸酸的.另外陆毅,算了,跑龙套吧.
如果你要把这部电影单单看做是一部催泪的感人影片,那么它是成功的.大段大段的情节,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然后陡然直下的催泪效果,都是十分明显的让你哭让你感受悲痛.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冯导的小聪明,他一向拍电影有目的性,无论是让你搞笑,还是让你哭,再加上他对演员的那种戏份的了解和把握,你要说这部电影,催泪效果不够,我觉得是牵强的.电影当中所有的情节和导演设置的桥段,都是为了哭点去的,所有的那些悲痛和爱恨,亲情和爱情,欢笑和泪水,都是中国的观众所关注和喜欢的,而且这次正中下怀.
但是,如果单单是一部催泪的电影,那么大家肯定都是买账的.可是这又是一部特殊的电影,他的故事发生在了绝大多数人都不想再提及的唐山大地震上.这就有犹如一种,一个普通的东西,加上了特殊的敏感的背景,那么本身也就是不再普通了.而我那位在唐山的朋友说,听他的父母说当时其实不是这样的情况,电影里好多的地方其实都是现代的影子,所以在感觉上就是在看电影,不是在看自己的曾经.
电影2个多小时,如果抛开地震的背景,就是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电影中间的部分明显拖沓,跨度的时间本身就长,又加上好几条线索,主题也比较的分散,然后再电影的后半段,直接用几个现代的标志来转换时间,明显卡在了那里跳脱不开.也就是说,这本身可以拍好几个长篇的故事,硬是加塞在了几十分钟里,人物的反应和那些情节之间的关系,显得牵强和生硬.
另外就是大家都批评的广告的植入问题了,尽管现在吵得是沸沸扬扬,但我依然觉得广告注入不怕,但是你要植入的自然和得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家能吃饭就和剑南春吗?还是在大灾难下买保险就买某某品牌.我觉得都不得体,生搬硬套,让我想起了湖南丑女好丑里所有的浴衣都是多芬.
冯导总是强调这部电影很感人,用多少的数据来说多少人看他的电影潸然泪下,纸巾都不够用.但是,催泪的电影和伟大的电影,还是有区别的.光是通过制作催泪弹来彰显人性,还是要在情节里讲人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就在一线之间.所以,如果是催泪电影,合格了.如果是伟大的电影,还远远不够.
地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些感人的事情,不是歇斯底里,更不是之后单纯的援建,而是在内心当中油然而生的悲怆,感受到生在危急关头的渺小和在大爱之中的磅礴,而更多的故事,是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寻找、去用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感觉,或许再怎么拍电影也无法呈现,或许更多的时候,我们的那种期待总也不能够实现.
还是那句话吧,离开了地震,面对它,我们应该说些什么.而除了让观众留下对地震回忆和缅怀逝者的眼泪,是不是更应该更多的思考和回想.冯导肯定也明白,逗你笑之后思考容易,而让你哭之后思考,却是难上加难.
——面对批评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虚心接受,拿批评当蜜喝;一种是本能的不高兴而且当时就挂脸.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前一种人起码是不真实的,言不由衷,往轻了说是虚伪,往重了说是阴险.和这种人打交道要小心.和后一种人交朋友就塌实多了,起码丫不是一处心积虑憋着坏准备当圣人的阴谋家.不信你可以试试.
——没逼人感动,是说不感动的人一定会有.听不懂人话可以原谅,装弱智就是自取其辱了.
感动是感动,流泪是流泪了,这之后,看看还剩下什么吧.你说呢?
凡事诸事顺遂,这是我们都应该明白的道理.中国人从08年开始,或者说从更远久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开始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灾难,无论外敌入侵,还是自家内讧,无论地震雪崩,还是干旱洪水.有人总说:多难兴邦.有人也说,这是轮回.不管怎么说,中国讲究的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就是讲求的一个“中和”和“以不变应万变”.
这部冯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你要问我哭了没.当然哭了.我是一个敏感的人,特别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细节感染,在电影当中,有各种各样的情节等着你,给你下几个催泪弹,如果你真的没有哭,我倒觉得不正常了.
毕竟,我们都是见过、甚至是经历过地震的中国人.相信很多的人都已经知道,这部电影是改编自《余震》,然后就上了一个讨巧的名字,其实讲的是地震之后的事情.这让我想起了《2012》,他们两者其实没有可比性,一个宣传的是灾难背景下的情感,一个就是典型的灾难剧.但是,两部电影的片名倒是异曲同工.《唐山大地震》这个名字一公布,马上就会有无数的人被吸引,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抱着灾难片的感觉去的.
关于冯导,我相信很多人有一个这样的认知,我在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听同学说,他是中国最本土的导演,他知道中国的观众需要什么,他也善于挖掘那些观众看不到的细枝末节,然后无限放大,不管是搞笑还是催泪,都自成一派,成为了现在中国最大牌的导演之一.你如果非要说他有什么大智慧也可以.不过在我看来,他是有很多小聪明,而正是因为这些小聪明,才让冯导变成了今天的又本土又大牌的导演.
我相信,拍摄这样一部有关地震题材的电影,是有风险的,也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对地震这个话题太敏感了,虽然像我这样的年龄没有经受过唐山大地震,但是我听父辈人说起,还有很多的内幕和各种民间传言.所以,面对这样沉重的话题,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心怀谦卑和感恩,去看待这种电影,而电影也基本上达到了我们的预期,但是,离开了地震,离开了我们心中的那些感通,还能说些什么呢?
这部电影绝对不是灾难片,如果你抱着去看灾难片的心情去,那么肯定会失望.地震的场面和时间也很短,只是加了一个2332的噱头,而从这32年上,也是把一家人的悲欢离合放在了一起,浓缩出了一部在地震背景之下的悲情剧.也就是说,即使你远离了地震这样的背景,这个故事是依然有据可依的,这就是小聪明的地方.
我曾经问过一位在唐山的朋友,问他看了这部电影没有,他说看了.我说什么感觉,他说没什么感觉,我又问那你家人呢?他说也都一般.就觉得假了一些,不够真实.我说哪里假?他说,感觉.
如果离开了地震这样的背景,这也就是一部家庭的伦理剧,如果这个家庭不是发生在地震的唐山,而是发生在其他地方,一开始的离散和痛苦,到最后32年到汶川的相遇,都可以作为一部不错的催泪弹.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如果,电影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这也造成了本来哪里都可以的故事,拥有了它的特性和特殊的地方.
不过可惜的是,电影在对人性的挖掘上,我觉得还略有欠缺.只是几个演员演的可圈可点,比如老戏骨陈道明,张弛有度,而镜头的感觉也堪称是一流,内敛之中的那种爆发力和对于大灾难面前的那种隐忍,看着着实让人揪心,张静初的表演也算中规中矩,虽然没有在《孔雀》中那么的有亮点,但是也已经不错,徐帆就是电影当中最大的催泪弹了,无论是歇斯底里的呐喊还是佝偻的背影,鼻子总是酸酸的.另外陆毅,算了,跑龙套吧.
如果你要把这部电影单单看做是一部催泪的感人影片,那么它是成功的.大段大段的情节,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然后陡然直下的催泪效果,都是十分明显的让你哭让你感受悲痛.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冯导的小聪明,他一向拍电影有目的性,无论是让你搞笑,还是让你哭,再加上他对演员的那种戏份的了解和把握,你要说这部电影,催泪效果不够,我觉得是牵强的.电影当中所有的情节和导演设置的桥段,都是为了哭点去的,所有的那些悲痛和爱恨,亲情和爱情,欢笑和泪水,都是中国的观众所关注和喜欢的,而且这次正中下怀.
但是,如果单单是一部催泪的电影,那么大家肯定都是买账的.可是这又是一部特殊的电影,他的故事发生在了绝大多数人都不想再提及的唐山大地震上.这就有犹如一种,一个普通的东西,加上了特殊的敏感的背景,那么本身也就是不再普通了.而我那位在唐山的朋友说,听他的父母说当时其实不是这样的情况,电影里好多的地方其实都是现代的影子,所以在感觉上就是在看电影,不是在看自己的曾经.
电影2个多小时,如果抛开地震的背景,就是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电影中间的部分明显拖沓,跨度的时间本身就长,又加上好几条线索,主题也比较的分散,然后再电影的后半段,直接用几个现代的标志来转换时间,明显卡在了那里跳脱不开.也就是说,这本身可以拍好几个长篇的故事,硬是加塞在了几十分钟里,人物的反应和那些情节之间的关系,显得牵强和生硬.
另外就是大家都批评的广告的植入问题了,尽管现在吵得是沸沸扬扬,但我依然觉得广告注入不怕,但是你要植入的自然和得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家能吃饭就和剑南春吗?还是在大灾难下买保险就买某某品牌.我觉得都不得体,生搬硬套,让我想起了湖南丑女好丑里所有的浴衣都是多芬.
冯导总是强调这部电影很感人,用多少的数据来说多少人看他的电影潸然泪下,纸巾都不够用.但是,催泪的电影和伟大的电影,还是有区别的.光是通过制作催泪弹来彰显人性,还是要在情节里讲人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就在一线之间.所以,如果是催泪电影,合格了.如果是伟大的电影,还远远不够.
地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些感人的事情,不是歇斯底里,更不是之后单纯的援建,而是在内心当中油然而生的悲怆,感受到生在危急关头的渺小和在大爱之中的磅礴,而更多的故事,是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寻找、去用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感觉,或许再怎么拍电影也无法呈现,或许更多的时候,我们的那种期待总也不能够实现.
还是那句话吧,离开了地震,面对它,我们应该说些什么.而除了让观众留下对地震回忆和缅怀逝者的眼泪,是不是更应该更多的思考和回想.冯导肯定也明白,逗你笑之后思考容易,而让你哭之后思考,却是难上加难.
——面对批评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虚心接受,拿批评当蜜喝;一种是本能的不高兴而且当时就挂脸.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前一种人起码是不真实的,言不由衷,往轻了说是虚伪,往重了说是阴险.和这种人打交道要小心.和后一种人交朋友就塌实多了,起码丫不是一处心积虑憋着坏准备当圣人的阴谋家.不信你可以试试.
——没逼人感动,是说不感动的人一定会有.听不懂人话可以原谅,装弱智就是自取其辱了.
感动是感动,流泪是流泪了,这之后,看看还剩下什么吧.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