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求你帮我写一篇作文,不长300字就够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拍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1 09:56:18
求你帮我写一篇作文,不长300字就够了.
看一部电影或电视,便可以有感而发,但切忌只是复述情节,应紧扣“感”字做文章,字数500字.(这里不要500字了,只要你愿意为我写,300字就够了.)我会感激不尽的.
辛德勒的名单--读后感
这几天怀着非常沉重的心情在读一本小说:《辛德勒的名单》.用“非常沉重”形容心情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读它的时候,总能感觉到一种隐藏在人性后面的非常诡异的危险在书中讲述的故事里探头探脑,让我在恐惧中极力想弄明白那是什么.以这篇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是由斯皮你伯格导演的,导演大胆地采用了黑白胶片,忧伤的黑白灰就是这部影片的主题,与那些二战资料里集中营照片同一个色调,这个基调带给人的沉重是很难承受的.这其中也隐约透出了一点点诡异,但被悲天悯人的辛德勒的不顾一切的英雄壮举所掩盖了.而以辛德勒的义举为主线的这部小说,在主人公辛德勒以外,大部分的笔墨都用来描写犹太人的苦难和纳粹的残暴,是让我们看清人性恐怖的一面的更好的版本.

作者托马斯.基尼利,是一个澳洲作家,这篇小说也是以澳洲的辛德勒犹太人提供的资料为开端的.他采用小说的手法而没有把它写成纪录报告,目的是想用小说的灵活技巧来记录这段屠杀与拯救的历史,从而更能打动读者,并进行更深入的灵魂的拷问.据作者的序言来看,这篇小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不是以虚构为核心的文学作品,它所记录的东西都有严格的考证,是以亲历这一历史的幸存者口述的资料为基础.所以读者应该相信,其中并没有为博得人们的感情共鸣而杜撰的东西,它的一点一滴都是严谨的、真实的.正因为它的真实不容质疑,所以在我们以一个旁观者的眼睛来一页页重新回顾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总不免心惊肉跳,从而对这个世界发出了质问.

小说的开篇,就直接描写了辛德勒这个人,这个一九O八年诞生于奥地利的年青人,并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美德,“他明目张胆地与他的德国情妇朝夕相处,并和他的波兰秘书维持着一段长久而稳定的恋情.同时他也是个放纵无度的酒鬼”他优越的家庭使他在高中的时候就拥有一辆或许在整个捷克斯拉夫共和国都独一无二的五百CC罗加尼机车.“他的同学们都会望着那辆耀眼的机车在街道上呼叫而过”眼中充满渴望羡慕的神情.这段描写,充分展示了辛德勒的性格,一个放荡的,充满活力,不拘小节的人,对爱情不忠实,极力追求肉体感观上的刺激,甚至在成年之后成为一个战争时期的投机商,大发国难财,而在战前,他就已经加入纳粹党.这样一个人,成为一个挽救一千一百名犹太人的英雄似乎不可思议.但就是这个人,在痛苦地明白了犹太人面临的命运的时候,不惜代价,不顾自己的安危,倾家荡产,四处奔走,才最大限度地保住了一千一百名犹太劳工的生命,到最后他的工厂已经失去了做为工厂的意义,生产不出一件合格的成品.对此,这个投机商人满不在乎,他只在乎他的工人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中是否能够存活下来.他曾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害怕,你们和我在一起.这句用上帝的口吻说出来的话,被那些幸运的犹太人当作自己活下去的精神支撑.而他也终于做到了,那些被他拯救的犹太人,命名自己与自己的后代为辛德勒犹太人,这些犹太人现在遍布全世界.

当时对犹太人疯狂屠杀的环境下,一个纳粹党的投机商对他几百名犹太员工(后来发展到一千一百名)的拯救是何其艰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兑现拯救的诺言是需要一种信念来支撑的.在辛德勒整个拯救活动中,他一刻不停地周旋于党卫队或大或小的军官之中,用金钱与个人魅力去打动他们,从而放他所庇护的犹太人一条生路.在这些军官中,戈特是一个代表人物.

戈特与辛德勒的年龄相仿,都是纯粹的亚利安人种,一样的相貌英俊,身材高大,四肢匀称,在影片中,导演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毫不走样地搬到了银幕上,我想如果这是一部彩色片,戈特会拥有一双与辛德勒一样的亚利安人引以为傲的蓝色眼睛.

作者这样描写一个党卫军的屠夫,把他与辛德勒如此接近的地方一一描绘出来,甚至一样地喜欢美酒与女人也没有漏掉,我想是有他的目的的,一个魔鬼和一个神在凡人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戈特也如辛德勒一般是一个英俊风流的男人,但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魔鬼.

是的,他是一个魔鬼,对于他管辖的普拉绍夫集中营的犹太人来说,他就是一个死神.他把杀犹太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乐趣,会毫不犹豫地把看到的任何一个犹太人一枪解决掉,并因此获得心理上的充实与满足,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在某些时候没有犹太人死于他的枪下,他就会因感觉空虚而精神萎靡.每天早晨,戈特穿上裤子,赤着上身,拿着他的枪站在他可以俯看整个营区的阳台上,嘴里叼着烟,用某些看上去象是在偷懒的犹太人练习他的枪法,我想这对于他来说是一项非常能使身心放松的晨练方式.经过他身边的犹太人如果有幸获得了他的注意或是不幸获得了他的厌恶,下场都是同样的,那就是会马上被解决掉.被他杀掉的犹太人不计其数.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一个大孝子,总是写一些长篇大论的信件给他的父亲表达他的思念之情,关切地询问父亲的不值一提的过敏症.从来不去想死在他枪下的人也是父母也是儿女.小说就平铺直述地把这些展现出来,不加一丝文字的修饰,让读者从心里向外打出冷颤来.

在那些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心里,辛德勒就是一个神,因为与其他拯救者不同的是他本身就是一个纳粹党,一个生活优越的富商,所以他在战中的所有行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引领他的一定是他身上丰富的善良人性,而不是什么觉悟和什么情操.在他眼中屠杀本身就是一种罪恶,不管它是罩在什么光环下.这些想法让他勇敢而坚定.他最后几乎倾家荡产的逃亡给他本人也染上了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悲情色彩.

但一千一百名被拯救者与七百万被屠杀者的比例实在是太悬殊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七百万,这个数字庞大得让人失去了概念,但我们在纪录片中看到的那些小山一样堆积的尸体,让我们又不得不相信它的真实.犹太人在初期心中还残存的一线生存的希望也与他们的生命一样逐渐被消灭掉,他们用尽各种手段逃生,甚至跳入粪池中躲避追捕,但其中的绝大多数还是被夺去了生命.犹太人因为长期的宗教教义的感化,认为只要驯顺就会躲过灾难,从而在被驱赶、被掠夺、被屠杀的时候几乎没有一点反抗,使消灭犹太种族的行动异常顺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因为到最后,驯顺没有挽救得了一个犹太人的性命.现在的犹太国家以色列精良的武装与强硬的态度带有强烈的自我保护色彩,我想这也是被魔鬼们以行动教化的结果,让羊生生地也长出了尖利的牙齿.

七百万人被屠杀,这是为什么,那个疯子为什么如此憎恨一个种族,他的言论又不可思义地产生了众多的追随者,从而使种族灭绝行动几乎成功,这是为什么? [FS:PAGE]

我们不能用战争二字解释它,因为这不是战争,它没有任何战略意义和经济动机,它所面对的不是士兵,甚至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手无寸铁的,分散于各个角落中默默生活的,没有任何过错的平民.让犹太人死光就是它最终的目的.如果我们从犹太人与欧洲人的陈年积怨上去寻找答案的话,会发现只是些宗教上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这个解释与七百万生命相比较来说,太过轻飘了.如果不算太过轻率的话,我给它的答案就是:这是人类自己本性中的魔鬼被某些东西催生出来的结果.而催生一个魔鬼,比催生一个神要容易得多.二战中犹太人的遭遇是德国人、欧洲人以至全体人类的永远的耻辱.

其实事实上我们知道,希特勒不只要消灭犹太人,他要消灭所有非亚利安人的劣等人种,这在《我的奋斗》里说得很清楚,我相信如果他成功了,那现在就没有你也没有我,而只有天蓝眼睛,金黄头发的亚利安人继续生存在这世上,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魔鬼戈特终于被处绝了,但一位在审判厅旁听的犹太幸存者说了一句让人担忧的话,他说戈特作为死神每天都会出现在他的梦里.而小说的作者也说了一句更让人担忧的话,他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戈特不是一个失败者.”不只戈特,而是所有魔鬼,他们至今活着,不只在犹太人的梦中,而是在每个人的灵魂中.

我在看完这篇小说的时候,曾设想如果我是辛德勒我是否会那么伟大,如果我是戈特,我是否会那样残暴,但由于人性的怯懦,我不曾也不敢设想我如果是一名当时的犹太人我会怎样,我会怎样生存,怎样死去.我宁愿做任何人,而不愿意是他们,因为他们的惨烈因为我的懦弱.所以我在当时很可能也只是一个茫然无知的旁观者.

这篇小说就是这样一个引人思考的东西,我相信它会因了它的这个特点而不是它的文学性而在人类文学史上永远存在不会消亡.我不想说它是一本多么具有教育意义的书,但它确实有一种让人警惕的东西,它所警告的不是人的某些习惯,不是人的某些品行,而是人的人性.在此,我也不想拿出小说中某一个犹太人的悲惨命运来博得人们的感叹,从而同意我的说法,因为就某一个犹太人来说,没有另一个无辜的人更应该被虐杀.

看它,就象进入了一间外形普通,结构严谨,光线阴暗的房间,房间里没有门也没有窗,但却充满着犹太冤魂的呻吟,让我们时刻感受到巨大的恐惧与悲哀.当面对焚尸炉、毒气室、与犹太人惊惧疑问的眼睛的时候,你永远不能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