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拉伸弹性模量与压缩弹性模量不一致,弯曲正应力将如何分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1 05:17:34
如果拉伸弹性模量与压缩弹性模量不一致,弯曲正应力将如何分布

其实,这样的结构很多,预应力混凝土就是,如果下缘配有较多的钢筋,那么截面的拉压弹性模量就不一致.所以你可以根据预应力梁的弯曲应力分布来理解

弹性模量 拉伸模量 拉伸强度的区别是什么?

弹性模量是应力和应变的比值,拉伸模量专指受正应力时的弹性模量,拉伸强度是能承受的最大应力,达到此应力时结构发生破坏.

正应力的意义最近在看力学,发现一个很傻的问题,比如线应变是反映杆件的变形程度,而弹性模量是反映材料抵抗拉伸和压缩变形的能

回答你的问题:1、【应力】:受力杆件某一截面上的某一点处的内力集度2、【正应力】:垂直于截面的应力分量称为正应力(包括【法向应力】),用σ表示,所谓【正应力】说的其实就是一种外载荷的施加方式3、【剪应

用拉伸法测量杨氏弹性模量课后思考题

1、是的.杨氏模量是根据胡可定律在弹性限度内测量的,形变量和力的变量成正比,故要在弹性范围内进行的.2、望远镜内标尺的读数.越小的值要测量的更精确,就要用越精确的量具,才能减少相对误差.因为相对误差计

混凝土圆柱体抗压弹性模量与棱柱体弹性模量所用设备有区别吗

混凝土静态抗压弹性模量圆柱体与棱柱体的测试设备没有区别.

弹性模量的测定(拉伸法)实验中,为什么用不同仪器来测定各个长度?

拉伸法测杨氏模量是在弹性范围内进行的吗?试之说明?为什么同是长度测量,要分别用不同的量具?第一个问题.拉伸法测杨氏模量必须是在弹性范围内进行,必须的.因为杨氏模量的定义就是“杨氏模量(Young'sm

“用拉伸法测量杨氏弹性模量”实验,能否有改善的创新点

可采用动态无损测试,主要有共振法,测试速度快,比拉伸法还准确再问:请问有具体的步骤等等吗?再答:稍微复杂点,有什么疑问可以QQ联系

混凝土强度与弹性模量的对应关系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四章里边有相应的参考数据:强度等级:混凝土受压和受拉的弹性模量EcC15:2.20C20:2.55C25:2.80C30:3.00C35:3.15C40

拉伸机的引伸计和应变片哪个测量更准确,如弹性模量、泊松比这些参数

当然是应变片.引申计误差较大,这是我们实际试验的结果.

什么是弹性模量E与泊松比PRXY

1.弹性模量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其应力和应变成正比例关系(即符合胡克定律),其比例系数称为弹性模量.弹性模量的单位是达因每平方厘米.“弹性模量”是描述物质弹性的一个物理量,是一个总称,包括“杨氏模量”

拉伸弹性模量表示材料的什么性能

弹性模量主要反应的是材料抗弹性变形的能力,材料刚度的一个指标,在构件的理论分析和设计计算时,弹性模量E是经常要用到的一个重要力学性能指标.拉伸弹性模量是指轴向拉伸应力与轴向拉伸应变在呈线性比例关系范围

塑料拉伸强度与弹性模量关系 是什么样的?比如说我做的尼龙与pp共混,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成什么关系的?

拉伸强度与弹性模量没有直接联系的,前者是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后者反映了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例关系.

用拉伸法测杨氏弹性模量实验中如何调节望远镜与平面镜从而能够从望远镜中看到标尺刻度线

如果你是在实验中的话我建议你在标尺刻度线附近放一盏亮点的灯根据望远镜中的亮度能更快的找到标尺刻度线当然这个实验必须有两个人一起操作开始时候把望远镜调到较大视野通过移动望远镜和平面镜找到平面镜标尺再根据

拉伸法测量金属丝的弹性模量实验可否用作图法去确定钢丝的弹性模量?作怎样的关系曲线?

可以的,利用应力~应变曲线的直线段,算出其斜率,即为钢丝弹性模量.注意要将F~ΔL曲线转化为应力~应变曲线后再计算.其弹性模量约为200GPa.

劲度系数与弹性模量劲度系数=弹性模量/弹簧原长 如果两个弹簧材料相同,长度不同,请问哪个量是定值?劲度系数还是弹性模量?

我不知道你的公式是哪里来的,但是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肯定是错的.劲度系数这个概念是弹簧的,F=kl(其中k为劲度系数,l为伸长量).这是胡克定律,其中k是常数.弹性模量俗称杨氏模量,对于一个材料来说是常

1,弹性模量; 2,剪切模量; 3,拉伸模量.

1、弹性模量是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内,正应力和对应的正应变的比值.弹性模量是工程材料重要的性能参数,从宏观角度来说,弹性模量是衡量物体抵抗弹性变形能力大小的尺度,从微观角度来说,则是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

翻译这几个词,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拉伸极限

Tensilestrength,(抗拉强度)elasticitycoefficient,(弹性模量)stretchlimit(拉伸极限)都是专有名词:

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怎么互相转换

拉伸强度与弹性模量没有直接联系的,前者是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后者反映了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例关系.